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及思考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06-17
简要:摘要:历次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具

  摘要:历次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通过研究 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缺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及思考

  本文源自彭思维, 中国集体经济 发表时间:2021-06-16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

  一、引言

  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已成为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从 1929 年全球经济危机至今,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危害程度不断加大。 由凯恩斯提出宏观调控理论到货币学派的兴起,无数经济学家积极提出解决金融危机的理论方法,各国中央银行不断改革调整货币政策,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中国,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的重点即是选择适宜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的货币政策,力求货币政策发挥更有效的平滑经济周期, 防范和治理金融危机, 促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用,以达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央银行应警惕金融市场的“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二、2008 年金融危机简析

  从 2000~2006 年美国货币当局为了刺激并保持经济增长,进行了多次连续降息,形成了三个主要风险点。 一是大量在实体经济无法寻觅到较高收益的廉价货币涌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二是金融企业为了规避监管创造大量金融衍生品, 金融创新改造高风险、流动性差的资产证券化等方法提高收益率;三是市场投机氛围严重,高杠杆运营广泛。 金融创新产品将银行、 保险、基金、证券公司等国内国际纷繁复杂、数目庞多、 领域广泛的金融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超长的风险传导链条,整个经济金融领域进行了风险共担。

  畸形的资产价格、规避监管和信用评级舞弊的金融创新产品、 过高的杠杆率、市场浓郁的投机氛围形成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最终因为利率上升,次级贷款还款人信用较差、收入有限,合并房地产市场的降温诱发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大批抵押贷款人房贷利息因浮动利率的上升无力支付, 而恐慌性抛售房产导致房价进一步下挫,使其陷入债务违约和个人破产。购买了大量次级贷款的金融企业巨额亏损,贝尔斯登、 雷曼兄弟等当时美国前五大投行中三家破产或被收购, 世界各国金融企业因投资美国市场证券化资产蒙受损失,金融危机引发的股市危机, 投资者信心骤降、情绪极度恐慌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导致社会信用快速收缩,资产大幅减值,金融产业衰退引发企业融资困难、消费者消费减少、居民收入减少造成需求供给和投资减少,引发经济危机。

  我国金融机构投资美国金融创新产品数额不多,直接损失较小,但中国的出口导向性经济遭受美国及欧洲国家消费锐减的影响严重,美国为起始点的金融危机通过进出口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消费乏力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 再者,由于美元走弱,导致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造成了输入性通胀。 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增速减缓, 价格持续上升,我国经济出现了类似“滞涨”的经济困境。 在面对国际经济持续疲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征程,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不断为推进供给侧改革、 利率人民币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三、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一)主要货币政策措施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中央银行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采取了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信用控制,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信用引导、公开市场业务等。

  1.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中央银行在过去常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8 年 10 月、12 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2%~15.5%。 中央银行分别在 9 月、10 月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 0.27%。之后几个月中央银行曾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同时,中央银行对再贴现利率也进行了调整。

  2. 信贷政策

  通过下发政策要求改变商业银行信贷政策, 引导资金流向民生工程等重点工程投资, 并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同时提高对廉租房等普通住房消费信贷支持。

  3.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一是中央银行减少央票发行规模和频率,2008 年四季度央票发行相比一季度减少了 14110 亿;二是调低正回购操作利率,截至 2008 年年末,1 年期央票正回购利率比年内最高值下降 240 个基点;三是回购央票增加流动性。

  (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1. 经济增长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下,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2007 年我国 GDP 增速为 14.2%,2008 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我国 GDP 增速仍保持 9.6%的高速增长,2009 年进一步下降至 9.2%。 到 2010 年世界经济逐渐受危机影响减少,增速缓慢恢复到 10.2%。

  2. 就业水平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失业率有所上升,2007~2010 年我国城镇失业率为 4%、4.2%、4.3%、4.1%变动情况基本与经济增长情况及金融危机发展情况呈正相关。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倒闭,造成失业率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3. 物价水平

  2007 年和 2008 年我国 CPI 为 4.8%和 5.9%,但 2009 年 CPI 出现负值为-0.7%,物价水平在金融危机期间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出现了从输入性通胀到经济危机导致供求萎缩的物价下降的变化。

  4. 国际收支水平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出口导向性经济萎缩,部分外贸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和破产的情况,虽外汇储备保持增长的趋势, 但增长率自 2007 年起一直下降。

  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缺陷分析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弱

  作为“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微妙。中央银行应在通货管理与货币政策实施方面与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又不可能脱离政府独自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但中央银行主要目标为币值稳定。同时货币政策的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其他经济政策诸如财政政策的配合实施。中央银行独立性弱会造成货币政策决策与制定的不一致等问题,可能会影响政策信任以及政策实施的连贯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币值的变动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中央银行作为控制通货的组织不应受任何利益集团的干扰,否则可能影响政策实施的科学性。

  (二)金融市场较不发达

  货币市场的不健全,市场参与主体较少,流动性较弱,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市场政策工具较少,部分业务在国内还稍微有成熟的市场; 利率的浮动区间有限,抑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影响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

  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严重的情况, 资产价格的信号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公司上市仍然需要审批,市场机制未充分建立, 企业能否上市部分有人为因素决定。 资本市场制度的不完备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扭曲,信号机制传导不畅,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反馈和有效性受影响。

  (三)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应对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交融, 虽优化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但降低了单个经济体的经济独立性,国际资本的流动导致的汇率、利率波动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及货币政策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 所以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 在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更为复杂,中央银行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释放流动性但是又会导致通胀与汇率贬值,国际资本流出降低市场流动性,恶化国内投资情况,影响到失业率。

  五、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启示

  一是必须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来源。 中央银行应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释放社会所需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须注意引导资本流入实体经济而非过度涌入虚拟经济产生资产泡沫, 时刻管控系统性风险。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作用,二者关系应是相互适应、相辅相成。 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将会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若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则会造成虚假繁荣和泡沫,一旦经济硬着陆带来的或许就是长期的经济萧条,甚至波及其他国家。在疫情当下,央行指出,“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正是生动体现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适应的思想。

  二是正确把握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金融主管当局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制,使金融市场合规稳健运行。政府应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出台更为细致全面的法律法规, 改革纵深和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推进。 形成中央银行监管当局与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合规经营和行业自律性组织及社会组织监督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监管体系,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下达成更多的国际监管协作。 在金融创新方面, 层出不穷的各种金融衍生品使得委托链条延长,信息不对称大大加剧。 其次信用评级机构一定程度上的放松评级标准和舞弊, 使得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减弱。 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必将对造成现货资产价格产生泡沫价格扭曲, 毒害实体经济,破坏正常的生产经济秩序。 因此 金 融 监 管 与 金 融 创 新 关 系 必 须 相 适应, 主管当局需筑牢风险防控思想的堤坝。 金融监管并非遏制金融创新,而是需要引导金融创新向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进步, 达到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发挥创新为金融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作用。

  (二)提升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政策建议

  1. 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是提高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弱化或独立央行与国务院的隶属关系,从而直接向全国人大负责; 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作。制定更为细化改革更为深入的法律法规,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是建立高效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的之后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市场反应速度以及货币政策工具。 应加快货币市场发展,积极扩大市场参与主体, 创新货币市场工具;二是健全资本市场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加强监管,严查上市公司公告的真实性以及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创造一个风正气清、有序竞争的资本市场。

  3. 深化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制度改革

  中央银行减少对汇率的调控,逐步放开资本账户,使得汇率波动市场化,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并进一步解放货币政策的功能。 面对顺差,央行进行外汇市场操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是向市场投放了过多的货币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以及廉价货币追逐高收益引发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和系统性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使人民币一定程度的升值虽然减少收入,但通过减少总收入减少总需求降低了物价水平,同时平衡了国际收支。

  4. 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监管

  随着全球经济深入交融,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国际游资及投机势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破坏金融市场稳定,美国长期的量化宽松政策值得全球流动性过剩,并持续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我国中央银行需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情况,防止输入性通胀以及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