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问题驱动促思维提升—以小学数学复习课为例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12-02
简要:摘要: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是思维的路标和方向,通过问题驱动,唤醒学习经验,激活已有图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对教师来说,问题是学生自学的结果、合作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是思维的路标和方向,通过问题驱动,唤醒学习经验,激活已有图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对教师来说,问题是学生自学的结果、合作的成果,可以帮助教师自觉调整教学流程,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最终目标指向师生生命的成长。 依托“问题驱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对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题驱动促思维提升—以小学数学复习课为例

  关键词:问题驱动;思维;学科素养;小学;数学复习课

  陈惠芳 教育科学论坛 2021-12-01

  什么是问题? 波利亚的解释是:“有意识地寻求某一适当的行动,以便达到一个被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以下简称 2011 标准)将原来总目标中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是为了更加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2]。对于数学复习课而言,高质量的问题,能够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能使学生在持久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已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内化学习,不断提升认识,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体验和感悟,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一、现象扫描——众说纷纭复习课

  (一)“断”“舍”“离”

  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并没有意识到复习课的重要性,潜意识中怕上复习课。 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延长新授课的时间,把单元复习课上的习题相机作为日常的家庭作业。不管是平时的单元复习课,还是期末的综合复习课,采用“断”“舍”“离”进行简单处理。他们眼中很少有学生,更没有课程意识,学生日常遇到的问题还是未解。

  (二)“走过场”

  听课学习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的数学复习课就是走过场。期初制定了教学计划,上复习课就是执行了其中的一次计划。 其采取的形式就是简单播放教材配套的光盘,把教材上的整理、复习内容与习题内容,一个个按程序处理,就算完成复习任务。 殊不知这样的复习课重再现、轻梳理,没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完全搞形式主义,教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漠视学生生命的成长。

  (三)“炒冷饭”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已经意识到复习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如何上好复习课,缺少方法和应对策略。 她们的教学方式就是“炒冷饭”。 “哪些单元知识点很重要,哪些习题学生常常出错,哪些试题类型常常要考……”教师不厌其烦地讲、练、做。简单机械的操作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停留在原有层面上,在知识与方法上并没有新的感悟,对复习课顿生烦躁之感。

  (四)刷题课

  还有部分教师,把数学复习课等同于简单刷题课。上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做试卷、讲题目,再传授一些所谓的考试“秘诀”。对于复习内容,忽视有层次的梳理,缺少知识网络的构建。他们把学生的思路完全引入自己预设的教学设计中,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把学生看作“答题机器”,忽视数学知识的创生、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原因剖析——为复习课“把脉”

  (一)教师理念问题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走过了好几个年头,但是对于少数教师来说,理念和行为终究还是脱节。表现在复习课上,无论是“断”“舍”“离”,还是“走过场”,都淡化了对复习课的认识,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努力。

  (二)教学行为问题

  诚然,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复习课的重要性。 但是,缺少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忽视对教材的分析、对这一阶段学情的整体把脉,采用的复习方法陈旧,内容单调, 形式单一。 学生感觉复习课就是重复听例题、做习题,不停地刷题做试卷,没有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主动探究的欲望,知识之间仍是孤立的、零碎的、片段的,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 “教”的行为导致了“学”的质量,复习课难以有实效。

  (三)教、学、评分离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3]但考什么就复习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想法依然根深蒂固地残留在部分教师的脑海中。 “教、学、评”的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落实,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教师对于复习课的态度有差异、应对的措施各种各样。

  三、建设路径——复习课:让知识自然生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数学复习课采取问题驱动的策略,对于学生来说,问题是思维的路标,通过问题导学,唤醒经验,激活已有图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对教师来说,学生的自学结果、合作学习成果,可以帮助教师自觉调整教学设计流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整体建构,问题导学

  数学复习课,涉及学习内容多,具有比较零碎、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 如果教师不加以精心设计,那么,复习课往往显得支离破碎,起不到应有的查漏补缺、质疑提升、拓展应用、思维进阶的作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采用整体建构、问题驱动的方法,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将复习内容融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并针对具体复习内容提炼出中心问题,这些问题最能揭示知识本质、最具有思维价值,有利于学生思考,促进思维进阶。 一般地,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导学单,将部分复习内容前置,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行整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让思维 “预热”起来。

  例如,在复习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由于概念众多,学生对于一些概念易于混淆,教师不妨抓住重要的概念、基本的方法、主要的教学思想,设计问题导学单(见图 1),让学生先学。 同理,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也是两个易混的概念,教师也可设计预习导学单(见图 2)。

  这两份预学单有个共同点,就是“学为中心”,帮助学生先“理”——理什么和怎么理,教师提供了问题思考的路径:首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的知识点,思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并采用画图、列表、思维导图等多元表征方式进行整理。其次,都从真实的学情出发,让学生推荐易错题,分析错题原因。 有的导学单还要求学生“推荐好题”。从导学单入手,教师抛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先学,教师顺学而导,学生真正成为复习课的主人。

  (二)精选素材,主动探究

  组织数学复习的过程, 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合理地建构知识网络、适度地拓展提升的过程,数学复习课,显然不仅仅是做题,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固然重要,但是精选学习素材,一题多问,一题多用,题组比较,设计有梯度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在复杂的情景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动起来,思维才能活起来。

  如在复习“正比例和比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小组“研学单”:用 48 厘米长的绳子在地上摆正方形,先用这根绳子摆出 1 个正方形(如图 3),再用这根绳子摆出 2 个正方形(如图 4)……

  (1)填表。(2)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能找到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量吗?(3)如果照样子摆成了 10 个正方形,你知道边长是多少? 总面积呢?

  此题设计颇为巧妙,信息量少,触点多,涵盖面广。 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和图像,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方法。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正方形个数在变,顶点数也在变,它们是相关联的量。若正方形的个数是 x,顶点数是 y,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x 与 y 的关系是 y=3x+1(教师提供图 6),通过直观观察和比较,把小学阶段的正比例与反比例和初中阶段的“函数”自然对接,提升了学生对于这样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图像的认识,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完善了知识结构,使复习的知识更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

  由此可见,“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至关重要,问题要具备探究的性质、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探究形成概念、归纳结论、寻找算法、发现规则……”[5]复习课中的素材要贴近学生,宜简而丰。 学生“博观”才能 “约取”,好的素材,往往能借助数据、图形、图像,从一点触发,牵出一条线。 从一题生发开去,让平面的知识立体起来,让孤立的知识丰满起来。

  (三)典题剖析,深度学习

  (1)错题剖析

  学生在预学单中提供的错题,既暴露了他们平时学习中的问题,也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例如,在复习“因数和倍数”时,徐锦城同学摘录了以下三题: 1.用长 30 厘米,宽 18 厘米的长方形瓷砖是否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如果能,最少要用多少块这样的瓷砖? 2.把一张长 30 厘米,宽 18 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成多少个? 3.把 30 厘米和 18 厘米两根彩带剪成同样长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至少可以剪多少根短彩带?

  “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6]细分析这组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最搞不清楚是“求最大公因数还是求最小公倍数,最后一步,是用乘法还是用加法”,复习时,教师让提供此题的学生先展示自己的错误解答,说说错的理由,再组织同伴合作,在互评和提问中,在比较和思辨中,回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借助画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好题推荐

  复习课上,学生提供的所谓好题,也就是需要解决一些复杂情景中的数学问题,主要考量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如一个学生提供下面两题(图 7 和图 8),他说他推荐的理由是凭直觉,他觉得图 8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也是 7.74 平方厘米。 这两个题其实是同一个题。 复习课上,教师让其他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这个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且让学生观察两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何借助复习课, 让这些好题更有助于学生的结构化思考?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不改变阴影部分面积大小,图 10 还能转化成不同的图形吗?(给每个小组发了图 10 的图片)要求小组一起探究。 学生思维打开,依次剪、拼出了这些图形(见图 9、图 10、图 11)。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利用学生的一个好题,精心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 一方面再次梳理不同图形中圆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把知识点综合化,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管是圆与正方形,还是圆与三角形,就在“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中” 的核心问题追问中, 实现知识间的融通与深层次的建构,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悄然潜入学生的心中,实现了深度学习的发生。

  (四)结点成网,提升思维

  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整”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与整合性,“理”要求我们认真梳理,使之条理化。 那如何结点成网,提升学生思维呢? 教师借助核心问题的驱动,贯穿一条主线,让零碎的知识点主动产生关联,最后长成一棵知识树,形成一片知识林。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课为例,教师以预习导学单为驱动,引导学生回忆:“正、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正、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方式一样吗? ”以“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主线,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觉勾连“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积不变的规律”等已有知识,经历小组讨论,联想推理,引导学生自觉把已有知识同化或顺应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最后,教师适当拓展“函数”知识,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见图 12)。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发现,数学复习课,采用整体建构的思想,通过问题引领,促进学生先行个性化的归纳整理,梳理相关知识点,通过精选学习素材,再次进行问题驱动,为学生搭建自主活动的“脚手架”,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触发学生对错题的再次剖析和思考,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促进深度学习。 核心问题依然成为学生思考的靶子和思维发展的方向,最后借助结构性的板书,把“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精美的项链”。 唯其如此,复习课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生长,学生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才能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