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本科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探究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03-22
简要:摘 要: 当前,焦虑心理是在校本科生群体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方式,通过编码分析发现学业因素、

  摘 要: 当前,焦虑心理是在校本科生群体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方式,通过编码分析发现学业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就业因素和认知因素是本科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思路,以期进一步促进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本科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探究

  本文源自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表时间:2021-03-19《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前身是1999年创刊的《内蒙古林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与原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后,更名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以反映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学报办刊宗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高校改革、发展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 本科生; 焦虑心理; 扎根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本科生心理健康普查的数据统计和深度访谈中发现,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负性情绪状态。2016 年,公开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患病总人数的 30% 左右。其中抑郁症占 12%,而抑郁症很多是以心理焦虑为起点的[1]。张晓琴在 2005 年研究江苏省高校焦虑情况分析中得出高焦虑者占 15. 4%,中焦虑者占 68.53%,低焦虑者占 16.3%; 2011 年马洪芝、王秀莉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和抑郁水平均高过全国常模; 2013 年刘颖研究发现,河南四所高校毕业生中,65% 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焦虑[2]。某高校在 880 名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焦虑 200 人,焦虑患病率为 22.73%; 抑郁 258 人,抑郁患病率为 29.32%[3]。这些均说明了大学生群体焦虑和抑郁的现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究其原因,在校本科生在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凸显,往往遇到挫折和困难,以非理性认知看待困境,引起焦虑负性情绪状态。这种焦虑心理容易出现疲乏、烦闷、敏感、紧张、对未来感到恐惧、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提心吊胆、过分焦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等现象,长期的焦虑情绪还会导致失眠、抑郁等症状,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在校本科生因心理问题产生的恶性自杀事件屡见不鲜,成为近几年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在校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焦虑情绪的表现,及对其学习生活和一生幸福造成的影响,对此,提出了防御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策略。

  二、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 研究方法是创始人巴尼·格拉泽( Barney Glaser) 和安赛尔姆·施特劳斯( Anselm Strauss) 在 1967 年最早提出的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方法重视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提炼过程,最后建构核心理论,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理论的逻辑结构[4-6]。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情境性”和“现实性”特点,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方式,过程中引导调查者和受访者认真对待,讲述自己的最真实的想法和情况,以便为资料分析提供真实的原始数据。

  ( 二) 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 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共选取 400 名在校本科学生作为被试者,其中男生 260 人,女生 140 人,以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为: ( 1) 对焦虑心理的理解。问题: 你怎么理解焦虑? 你是否感到过焦虑? 讲述自己的焦虑体会是什么? ( 2) 造成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以及焦虑心理所带来的影响。问题: 什么事情引发你产生焦虑心理? 造成焦虑有哪些原因? 焦虑情绪给你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 3) 焦虑产生的心理变化。问题: 焦虑从最初发生到现在有什么变化或规律吗? 在焦虑发生前,你的学习、生活及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样的? 后来因为焦虑,你的情绪、学习、生活及其对未来的期望又是什么样的?

  深度访谈对象: 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一到大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中共选取 200名在校本科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 130 人,女生 70 人,以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要访谈对象。深度访谈内容同问卷调查内容。

  ( 三)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为确保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全面且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在校本科生焦虑心理情况,问卷调查被试者和深度访谈受访者的样本选择在学科、专业、年级、性别等方面都已涵盖,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提纲内容,就 400 名在校生被试者的问卷和 200 名受访者的访谈情况进行整理,具体内容见表 3、表 4。

  三、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根据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得出了焦虑情绪表现分为情绪表现和躯体表现,如表 3 所示。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自我认同度低、做事要求完美、看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多数受访者谈到,总是担心事情做不好,总是担忧未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时为一些小事忧心忡忡。客观原因主要是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等。 79.2%的受访者谈到,学习成绩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且有些课程听不太懂,完成作业困难; 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担忧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有受访者谈到,同学之间交往没有那么单纯,不能真诚相待等等,很是苦恼。焦虑心理的个人体验有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两个方面,积极结果表现为上进心强、做事情求快求好,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达到自己满意度。消极结果表现为压抑情绪、心情郁闷,不愿意立即采取行动专注去做好某件事情,对一些事情失去兴趣,失去斗志,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根据受访者焦虑心理表现、造成焦虑心理原因、焦虑心理个人体验等方面,对受访者报告编码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编码,得到在校本科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主要有学业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就业因素、认知因素四个维度[7],如表 4 所示。这四个因素导致在校本科生压力大,期待不能满足,从而产生焦虑心理,这四个因素是在校本科生焦虑心理的直接影响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本科生的焦虑心理状态。

  ( 一) 学业因素

  统计得出,学业因素被 83.1%的受访本科生认为是“引发自己焦虑心理的最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学习环境、授课方式、教师指导、学业成绩四个方面。学习环境方面,受访者谈到,不适应大班授课环境,学生多、教师管理松散、只管讲课、不能顾及到学生是否听懂,有时还受到课上说话同学的影响,听课效果差,导致没有兴趣学习,被动地学习。授课方式方面,大多教师讲得快,学生听不太懂,上课效率低,靠课下自学,若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不好,由此产生了焦虑情绪。教师指导方面,课下得到教师的辅导较少,除了上课,很难见到教师,完成作业困难。学习成绩方面,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补考、重修,担心毕业不了; 有的同学学习努力,但学习效果差,成绩排名落后,但又不想彻底放弃学业,想学好,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对学习的理想和信心,愈加焦虑。这些学业因素导致了本科生产生焦虑心理。经调查和访谈得知,理工科类学生因课程难度相对文科较大,因此,学业因素引发焦虑心理所占比重 58.3%,大于文科类学生。

  ( 二) 人际交往因素

  调查研究发现,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成功。罗斯福说过,在成功的公式里,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影响本科生焦虑心理的人际交往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交恐惧,人际交往不真诚,封闭自己,没有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内心充满了落寞、孤寂、静默、茫然无助的复杂心境。受访者表示,有些学生以防御和攻击心态对待他人,主要因为同学之间在奖学金、助学金、评优等方面存在竞争,嫉妒心理严重,相互之间关系冷漠,沟通交流较少,与人交往小心翼翼,好像互相都戴着面具,不愿意与人亲密交往,不愿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觉得没有意义、价值,喜欢独来独往。久而久之,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冷漠,人际交往因素成为本科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之一。女生生性敏感,性格内向型居多,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较为困难,焦虑体验比重占 64.2%,多于男生。

  ( 三) 就业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就业因素也是引发本科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因素[8]。随着各种媒体“就业难”的频繁报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无形中在心理已扎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信心去坦然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78.3%的受访本科生谈到,报考大学选专业时就考虑到是否好就业,大一期间时刻关注到将来就业问题,担心自己所学专业是否好就业,好像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而不是为了学知识、增长见识,拓宽思维等。部分受访者表示,上了大学后,才知道所学专业不好找工作,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感到前途渺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该从事什么工作。大学四年焦虑情绪一直伴随着自己,焦虑心理使自己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尽情享受大学四年的美好生活。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女生在就业地域、环境,工作岗位等方面要求较多,也因用人单位对女生要求高,且岗位少等原因,女生在就业因素引发焦虑心理方面,所占比重为 81.4%,较男生高很多。

  ( 四) 认知因素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是谁? 我们要向何处去?”这三个问题,一直袭扰着整个人类。希金斯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现自我,个体对不同自我的认知差异是导致个体焦虑的主 要 原 因[9]。研 究 发 现,在 价 值 观 念 方 面, 85.6%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做一切事情不是为了实现自己,而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认同,忘却了自己是谁,当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时,就产生了焦虑情绪,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虽然可能会有所成就,但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从个性特点来看,有些学生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采取积极心态,更加努力去变强,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挑战,焦虑体验较低。但多数学生不愿意寻求办法立即去做好使自己焦虑的事情,而是渴望摆脱焦虑,却不采取行动,这种渴望只会产生新的焦虑; 还有就是当自己不认可自己的时候,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摆脱焦虑。因此,越是想摆脱焦虑,越会令焦虑变得更严重; 因为焦虑情绪的存在而无法专注做事,事情做得慢且效果不好,又加剧了焦虑,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焦虑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最后无时无刻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无法真正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当下美好的学习生活。

  四、结论与对策

  上述研究表明,多数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存在性焦虑现象,常常伴随着茫然感、无助感、紧张感、恐惧感,或为就业的压力,或是自我的期许,或对现实的惶恐,甚至对未来的担忧,归纳起来,学业因素、人际交往因素、就业因素、认知因素是在校本科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正常焦虑,能够激励人们集中精力去做好事情,增加有效的行动,反之,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人要比对生活悲观焦虑的人幸福感多得多。

  蒂利希认为现代人的焦虑是存在性焦虑,表现为对毫无意义和空虚的焦虑。美国心理治疗家萨提亚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人的行为与沟通姿态只是冰山露出水面上的一部分,冰山下看不到的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水面上所作所为。在冰山下潜藏着“情绪”“观点”“期待”“渴望”等四个要素,这些要素的内容,左右了冰山上层的作为。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角度来讲,大多数学生不但没有养成培育自己内在世界的习惯,而且还充塞了很多错误的信念在潜意识中。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问题才是问题。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看问题的观念和态度[10]。

  ( 一) 调整自我认知,符合客观现实

  人往往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而产生焦虑心理。焦虑心态不仅影响了情绪和性格,也影响了和周围一切事物的积极互动,阻碍了做好当下的事情和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而且导致个体认知内容、思维模式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引发个体社会适应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则进入“我都对,别人都错”的怪圈,形成“世界都是残缺的,只有自己最完美”的错误认知,不愿改变或不敢改变,这其实是心理认同缺失、社会心态失衡问题,也可以说是思想认识问题。应积极调整自我的那些不合理的认知和期望以符合现实情况,若现实没法改变,可以尝试去改变自己,调节认知能力,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豁达自然的情怀,形成和确立正确的社会认知、人生定位、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防止因价值取向多元化而导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迷失。

  ( 二) 树立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

  社会心态集中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及社会的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志倾向。很多负面情绪,如,责怪、埋怨、厌恨、自卑、焦虑、过度反应,其实都是忽视了心灵的力量,常常太过在意外界的反应,而没办法诚实地面对自己。有些学生因为一点小小挫折,而焦虑、恐惧,缺乏自信,有些学生过度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度而不能坦荡地面对自己焦躁不安的内心,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自信心。人在心理层面上有一种心态可以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使人放平心态,放下焦虑,变得更加坚韧些。所以,应消除层层的内在障碍,遵循自己的内心,调控负性情绪,勇敢地去尝试未知与恐惧,坚韧地挑战困难与质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可以处理好一切,不断培育平和、自信、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高尚的信仰追求。

  ( 三) 珍惜当下,接纳自我

  应积极接纳现实及“当下”的感受,从对时间的永恒焦虑,走向此时此刻的“当下”。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成长丰富的过程,成长是美丽的痛苦。每个人都有目标,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也就是由每个人价值观的差别所决定的。目标固然很重要,但实现目标的过程更重要。如果整天为一些事情及既定的目标焦虑,生活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走好当下每一步,做好当下每一件事,生活中的美好自然会不期而遇,不必过度为未来焦虑,解决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行动起来,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做好让自己焦虑的事情,以积极上进的健康心态充实自己的心理生活。静心反思生活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培养自身崇高的精神志趣和向上的精神价值,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 四) 敞开心扉,加强沟通交流

  心理生活是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基础。价值观是深层的心理支撑系统[11]。学生的焦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问题的价值根源。当一个人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不感兴趣的事,去完成一件很抗拒的任务,这无形中就会产生很多焦虑。只有当拥有健康的身心,愿意敞开心扉,愿意接受他人的影响,愿意与他人进行情感、思想、心灵的精神交流和对话,焦虑情绪才能得到有效缓解,才会全身心地去学习、去生活、去奋斗、去进取。有时,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阅读,寻觅一个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等,都是缓解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升精神价值追求,促进精神生活向好向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五、结语

  从高校和社会层面来讲,高校乃至社会都已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对在校本科生心理焦虑问题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还不能有效地开展咨询与疏导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忽视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遍防治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达成共识,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实、做细,起到实际成效。高校应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预防知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意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全面提升在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