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巴洛克” 探源: 一个西方艺术史 “概念” 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12-08
简要:[摘 要]巴洛克一词作为西方艺术史重要术语,经历了 语义的漫长演化。中世纪 巴洛克特指经院哲学中的教条 三段论,大航海时期葡萄牙人用于表述珠宝贸易中的 有瑕疵的珍珠,意大利文艺复

  [摘 要]“巴洛克”一词作为西方艺术史重要术语,经历了 “语义”的漫长演化。中世纪 “巴洛克”特指经院哲学中的教条 “三段论”,大航海时期葡萄牙人用于表述珠宝贸易中的 “有瑕疵的珍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又指不规范的放贷行为,启蒙运动时期开始用于形容夸张与古怪的艺术现象。19 世纪后期 “巴洛克”被规定为 “艺术史”的概念之一,20 世纪晚期以来广泛使用在艺术的众多领域,指代与各种 “标准、中心”等相背离的众多文化与艺术现象。

  [关键词] 巴洛克; 西方艺术史; 词源; 概念; 发展

“巴洛克” 探源: 一个西方艺术史 “概念” 的形成与发展

  燕皓怡; 霍绪德, 枣庄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10-31

  “巴洛克”在西方艺术史中是一个历史形态和历史轨迹都非常复杂的概念。词汇在不同时间、空间、民族、团体当中的具体实践,具有不稳定、不透明、流动和间隔性,这为概念的建立与在艺术史中的使用带来创造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困难。

  一、“巴洛克”一词在启蒙运动以前的使用

  琼·科洛米纳斯 ( Joan Corominas,1905 ~ 1997) 和 约 瑟 · 帕 斯 卡 ( Jose A. Pascual, 1942—) 在 《西语词源学词典》 ( Diccionario Crítico Etimologico Castellano e Hispánico) 中指出 “巴 洛 克 ” 一 词 可 能 起 源 于 前 罗 马 时期。[1]( P573 )

  现代意义上的 “巴洛克”一词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由各种语义不同但发音相似的同音异义词构成,按照语言属地进行归类可将 “巴洛克”的相关词源作简要汇总 ( 见上表 1) 从表中可见,西方近代 “巴洛克”一词的使用 “来源”主要有三: 其一,起源于 13 世纪的逻辑三段论术语; 其二,来自葡萄牙的珍珠贸易用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其三,源自意大利的古老经济交易指称词。

  ( 一) “baroco” ( 巴洛克) : 中世纪三段论术语与人文主义者的讽刺用语

  “巴洛克”词源的第一种说法来自中世纪经院哲学。“baroco”实则是一个生造词,用于辅助记忆各种三段论结构,该词曾出现在彼得罗·伊斯帕诺 ( Pietro Ispano,1210 ~1277) 的著作 《逻辑哲学论》 ( Summulae logicales) 一书中用于辅助记忆的三段论形式,其中辅音 B 类指与巴洛克相似的三段论用词; 元音字母 A 表示对普遍命题的肯定; 另两个元音字母 O 分别表示对二级命题和结论的否定。例如逻辑命题: 所有的鱼都有鳃———有些动物没有鳃———因此有些动物不是鱼,就属于 baroco 类型。围绕三段论的有效性在 16 世纪曾展开辩论,随着一些人文学者对 “经院哲学”和 “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推理形式越发反感,因而选用了听起来离奇又空洞的 “巴洛克”来表达一种讽刺态度。

  关于 “巴洛克”一词的讽刺用法,可考文本来自 1515 年出版于德国的 《蒙昧者书简》 ( Letters of Obscure Men) 书中曾两次使用 “巴洛克”来嘲讽僧侣学究和人文主义的反对者。勒内·韦莱克 ( René Wellek,1903 ~ 1995) 在《文学研究中的巴洛克概念》 ( The Concept of Baroque in Literary Scholarship) 中也指出 “巴洛克”一词的讽刺性用法出现在了西班牙人文主义者胡安·路易斯·维韦斯 ( Juan Luis Vives, 1493 ~ 1540) 1519 年的讽刺文中: 作者称当时的学 究 为 “巴 洛 克 或 巴 拉 利 普 顿① 的 诡 辩家”[2]( P315 ~ 326) 。16 至 18 世纪在带有讽刺性和滑稽意味的文章中,“巴洛克”已成为常用词。 20 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界曾就巴洛克词源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意大利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 ( Benedetto Croce,1866 ~ 1952) 极力捍卫三段论词源说,认为 “巴洛克”作为风格的名称正是源于此处。[3]( P23) 并一度说服了大多数现代艺术评论家,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欧文·潘诺夫斯基 ( Erwin Panofsky,1892 ~ 1968 ) ,他在《什么是巴洛克?》 ( What Is Baroque?) 中对该词源说表示赞同。[4]( P19)

  ( 二) “barroco”( 巴洛克) : 变形的珍珠

  翻开艺术史的各类书籍,提及 “巴洛克” 一词似乎不可避免要从 “一颗变形的珍珠”谈起。这一来自葡萄牙语的惯用词在 19 世纪的西方文艺理论界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即便在 20 世纪曾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如今该解释依然在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布鲁诺·米格里尼 ( Bruno Migliorini,1896 ~ 1975) 、玛丽·皮埃尔特·马尔库琴斯基 ( Marie - Pierrette Malcuzynski,1948 ~ 2004) 和洛伊斯·扎莫拉 ( Lois Zamora,1944 ~ ) 便是珍珠理论的有力支持者。此外 还 有 约 翰 · 莱 昂 ( John D. Lyons, 1946 ~ ) 等众多作者在其著作中沿用了 “巴洛克珍珠的比喻与辩证意味”,该词源在文艺研究领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其特有的修辞学魅力吸引着众多学者。

  意指不规则珍珠的 “巴洛克”语义生根于葡萄牙。由于印度洋的珍珠捕捞和世界珍珠贸易长期掌握在葡萄牙人手中,因此葡萄牙珍珠贸易术语渗透到其它语言中并不奇怪,由巴洛克珍珠制作而成的艺术品在广阔的印度洋地区相继出现。这种技术在 14 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安茹公爵路易斯一世 ( Louis I,1339 ~ 1384) 约 1360 ~ 1368 年的档案中就有关于此类工艺品的记载。[5]( P15) 16 世纪以来,这个词便经常出现在西班牙语和法语文本中,后又传入德国、意大利等地,随着西班牙殖民帝国疆域的拓展,巴洛克一词也顺利在美洲大陆生根。18 世纪,在德国金匠的技术支持下 “巴洛克珍珠” 再次成为时尚,并开始在德国流行。19 世纪以后,英国作家将该词从最初的纯法语形式逐渐本土化为 “巴洛克珍珠” ( baroque pearl) 。 “巴洛克”一词,无疑是多种语言交叉影响的结果。

  ( 三) “barocco 或 barocchio”( 巴洛克) : 不正当借贷手段获利行为

  在意大利本土,巴洛克一词有着和艺术毫不相干的含义,可谓极具地方性,其影响力远不及前两者之于世界艺术史那般重要。 “巴洛克”最古老的形式 “baroccolo”出现于 14 世纪文学家佛朗 哥 · 萨 切 蒂 ( Franco Sacchetti,1335 ~ 1400) 第 32 篇中篇小说的结语部位。

  由于教会当局禁止债权方向贷款人收取高额利息, “巴洛克”作为一种 “委婉语”用来粉饰那些通过不正当借贷手段获利的行为。因而,该语境下的 “巴洛克”一词意指 “对不良现象的欺骗、粉饰”。虽然这一用法并未流行,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barocco”或 “barocchio”的形式已被收录在麦麸学院的词汇表中。并且,巴洛克一词还出现在许多意大利语神学、文学和法律文件中。由彼得 · 卡洛瓦 ( Petri Caballi) 在 1606 年所作的犯罪学论文 《犯罪决议》 ( Resolutionum Criminalium) 便是一例。 1688 年也有题为 《良知迷宫 ( Laberinto delle Coscienze) 》或 《交易市场纲要 ( Compendio dei Cambi) 》的文章使用 “barocchio” ( 巴洛克) 一词,其内涵与 “baroccolo” 一致,直指不正当收入与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的确,“巴洛克”的这一含义的在美术史中难以占据重要席位,但它包含的某些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判断,则可作为巴洛克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其内涵的否定意味也可为巴洛克在后两个世纪的讽刺含义提供一种可能性支持。

  二、“巴洛克”一词在艺术领域中的出现

  17、18 世纪,欧洲文化以及各类概念不断演变,随着人的自觉、政治权利的变动、地理空间的开拓、自然科学的进步、社会文化机构的建立和美学讨论的不断深入,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巴洛克”一词开始了在艺术领域的广泛使用。

  “巴洛克”一词之于 “艺术批评”的渊源为何?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法国。沃尔夫林在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 Renaissance und Barock) 的引言部分中提到: 狄德罗的 《百科全书》 ( Encyclopédie) 将 “巴洛克”定义为一个建筑术语。[6]( P21) 而那些直接引用 《百科全书》之人,可能会发现该段落并不存在。事实上,这段文本出自法国学者卡特勒梅尔·德·昆西 ( Quatremère de Quincy,1755 ~ 1849) 的 《建筑百科全书》 ( 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Architecture) :

  Baroque,adj. Le baroque,en architecture, eft une nuance du bizarre. . . Borromini a donné les plus grands modèles de bizarrerie. Guarini peut paffer pour le matre du baroque. ( 巴洛克,建筑中的一个形容词,意为稀奇古怪…博罗米尼用奇形怪状来处理更宏大的样式,瓜里尼则是巴洛克大师。) [7]( P210)

  在意大利,“巴洛克”作为正式的、书面的 “美术 词 条”② 出 自 弗 朗 切 斯 科 · 米 利 奇 亚 ( Francesco Milizia,1725 ~ 1798 ) 的 《美术词典》( Dizionario delle Belle Arti) ,称 “Barocco è il superlativo del bizzarro,l 'eccesso del ridicolo. ( 巴洛克极尽离奇古怪与荒诞。) ”[8]( P90) 米利齐亚在昆西的基础上又将同属 18 世纪的波齐和马尔基奥尼加入巴洛克典型艺术家的阵营。他们将夸张、变形的艺术描述为 “巴洛克式的”,用于形容新奇的艺术现象或作为一种样式,但并未将 “巴洛克”框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已经有了某种 “美学趣味” 的立 场。查 尔 斯 · 德 · 布 罗 斯 ( Charles de Brosses,1709 ~ 1777) 的 《1739 ~ 1740 年写在意大利的家书》 ( Lettres familières écrites d'ltalie en 1739 et 1740) ③便是很好的证明。他在信中多次提及巴洛克一词,并讨论了意大利和法国当时盛行的各种工艺品、建筑和歌剧。通过对信件内容的分析,我们得以了解 18 世纪 “巴洛克”一词的使用语境。这位 18 世纪的法国作家将那些不遵循古典装饰法则并带有哥特式风味的精 致 装 饰 风 格 称 作 “最 新 的 巴 洛 克 式” ( dernier baroque) ,巴洛克在这里具有精致、复杂、变形等特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限于形容 17 世纪的艺术现象,作为流行语同样受用于形容 18 世纪的新艺术现象。

  至此,“巴洛克”一词的内涵从原有的 “语义”中解放,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可用来形容一切变形、怪异、不合常规的事物。它代表一种不同以往经典的新风格,曲线和非对称的塑造手段成为其形式特征; 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 “巴洛克” 则是一个 “时髦” 的营销术语。 “巴洛克”一词的内涵亦可以从 1759 年的一份同义词清单中得以洞见: “Sia Rocaille,Grotesque,Arabesque,à la Chinoise,oen got baroque; insomma è di moda. Un altro sinonimo corrente era la parola gothique che aveva pressappoco il medesimo significato. ( 贝壳装饰、洛可可、怪诞风格、阿拉伯式藤曼花纹、奇异中国风、巴洛克趣味; 总之,它是时尚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哥特一词,它们的含义大致相同。) ”[9]( P423)

  这种模糊性也见之于绘画评论界, “巴洛克”泛指与古典标准相区别的、充满奇幻想象的艺术现象,是新奇与时尚的象征。16 世纪瓦萨里 ( Giorgio Vasari,1511 ~ 1574 ) 就 曾 在《艺苑名人传》( 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中谈到丁托列托 ( Tintoretto,1518 ~ 1594) 新奇、变幻无常的发明和奇思妙想的绘画创作。 18 世纪的一些评论家就将这种艺术形式上的 “新奇感” 等同于 “巴洛克”,人们将 “巴洛克”看作当下之物而非过去的历史,它正在发生着、流动着、燃烧着。正如 1764 年一位作家感慨到———巴洛克浪潮何时才能得以平息? 简而言之,一切奇怪、变幻无常的东西都是巴洛克的,似乎面对一切不合常规的现象,人们都有权发出巴洛克的感叹。

  三、 “巴洛克”一词作为 “艺术史学科概念”的确立

  明确对 “巴洛克”在艺术领域所指展开系统的梳理则是从 19 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如今我们对这一术语的使用,正是借鉴了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的知识传统。艺术史,更确切的说是美术史,成为了 “巴洛克”史学概念最初确立的主要阵地。史学家对其的理解经历了由 “古典风格的晚期状态认知”到 “风格类型认知”和 “历史分期认知”的过程。

  ( 一) 巴洛克: 古典风格的衰落状态

  最初,延续着 18 世纪的内涵将 “巴洛克” 和 “古典主义”相比较并视其为西方古典风格的衰落期。雅各布 · 布克哈特 ( Jacob Burckhardt,1818 ~ 1897 ) 最 先 开 始 在 《导 游 人》 ( Cicerone) 中将当时在意大利随处可见的巴洛克作品在建筑领域展开介绍; 沃尔夫林的早期著作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对 “巴洛克建筑” 与 “文艺复兴建筑”进行了基本比较。这一时期的布克哈特和沃尔夫林仍处于 “认识的早期阶段”,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因而仍视 “巴洛克艺术”为 “古典艺术的晚期发展阶段”。弗里德里希·尼采 ( Friedrich Nietzsche,1844 ~ 1900) 在同时期发表的 《论巴洛克》 ( On the Baroque) 中也延续了该观念。

  ( 二) 作为 “风格类型”标示的 “巴洛克” 概念

  关于 “巴洛克艺术”是一种独立的风格类型存在的认知,是从德国建筑史学家科尼利厄斯·古斯塔夫·古里特 ( Cornelius Gustav Gurlitt,1850 ~ 1938) 开始的,作为巴洛克艺术历史研究的奠基人,他在 19 世纪 80 年代发表了大量有关巴洛克建筑的文章,为巴洛克风格脱离早期的负面价值评价做出了重要贡献。1897 年奥古斯特·施马索 ( August Schmarsow,1853 ~ 1936) 出版了 《巴洛克与洛可可》 ( Barock und Rokoko) ; 1898 年约瑟夫·斯特泽高斯基 ( Josef Strzygowski,1862 ~ 1941) 撰写了 《从拉斐尔至科雷乔: 巴洛克风格的形成》 ( Das Werden des Barock bei Raphael und Correggio) ; 最终,1915年沃尔夫林在 《艺术史的基本概念》 ( Kunst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 中又提出了著名的风格区分法,其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 “古典艺术风格”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并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对形式风格的统一提取,即我们常说的历史概念的 “类型学方法”,这样的分类法是超越历史时间、区域限制的,具有明显的 “非历史性”。沃尔夫林在 《艺术史的基本概念》 中以 16 世纪晚期至 17 世纪的不同于 “文艺复兴盛期完美范式”标准的艺术作品为对象,提出 “巴洛克风格”具有 “图绘性”“纵深性” “开放的形式” “同一性”和 “模糊性”五方面特征,便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欧亨尼奥·德奥斯 ( Eugenio d’Ors,1881 ~ 1954) 的 《论巴洛克》 ( Lo Barroco) ,他将巴洛克定义为人类文化中一种具有恒定性和永久性的类型,并将其视为文化的一般性质,即人类文化的常量之一,巴洛克风格便可归纳为在所有国家、所有时代、所有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普遍趋势。[10]( P95)

  这种分析模式引发了巴洛克在整个视觉范式和文化矩阵中的广泛思考。如在马丁·杰伊 ( Martin Jay,1944 ~ ) 的 《现 代 性 的 制 度》 ( Scopic Regimes of Modernity) 中他将 “巴洛克艺术”与 “笛卡尔透视主义”相区别,[11]( P50 ~ 68) 将巴洛克定义为具有绘画性的 ( painterly) ,晚期性 的 ( recessional ) ,弱 聚 焦 的 ( soft - focused) ,多 元 ( multiple ) 和 开 放 ( open ) 的 “视觉模式”,它是一种完整而富有动态感的视觉,它是由表层和内里的矛盾扭曲了的视觉。

  在更大的文化框架内,巴洛克早已跨越了视觉艺术的边界向各类型话语进行转移并外延至各个领域,从而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国际 化 视 域。诸 如 文 学 领 域 的 让 · 鲁 塞 ( Jean Rousset,1910 ~ 2002 ) 、勒内·韦勒克 ( Rene Wellek,1903 ~ 1995 ) 、约阿希姆·库珀 ( Joachim Küpper,1952 ~ ) ,音乐领域的菲利 普 · 博 桑 ( Philippe Beaussant, 1930 ~ 2016) ,科学领域的热拉尔·西蒙 ( Gérard Simon,1931 ~ 2009) ,精神领域的威廉·豪森斯坦 ( Wilhelm Hausenstein,1882 ~ 1957) 等等,在更为包容的文化史领域的巴洛克研究无论是作为具体的经验案例还是形而上层面的精神抽象,它早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三) “作为时代概念的巴洛克文化”

  面对沃尔夫林及其追随者的理论,沃尔夫冈·施泰肖 ( Wolfgang Stechow,1896 ~ 1974 ) 在 《视觉艺术中的巴洛克定义》 ( Definitions of the Baroque in the Visual Arts) 一文中对 “风格类型化的巴洛克概念”提出质疑,认为如果将 “巴洛克”视为一个普遍的性质概念将会失去重要的年代意义,如若不按照时间顺序对术语加以排列,加大了概念的模糊性; 然而他也承认,如果不能确定 “巴洛克时代”在文学、视觉艺术、音乐、哲学、神学、科学等各个方面确实都是一个风格统一的时期,那么时代概念就很难具有说服力。[12]( P109 ~ 115)

  相比于施泰肖的犹疑,何塞·安东尼奥· 马瓦尔 ( José Antonio Maravall,1911 ~ 1986) 的态度更加坚决。他拒绝了沃尔夫林和德奥斯用 “巴洛克”一词来表示一种循环往复的文化形态或风格的观念,并在 1975 年出版的 《巴洛克文化》( La cultura del barroco) 中对这种观点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并提出了——— “作为时代概念的巴洛克文化”。他认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巴洛克时代限定在某一 “绝对”的日期区间内,但 “巴洛克”应按照历史分期学的方法在线性的时间序列中为其找到合适的位置。

  四、20 世纪晚期以后 “巴洛克”概念的扩展

  “类型风格学”与 “历史时期划分”的逻辑起点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代表二者是绝对对抗的,仅代表了学界对 “巴洛克”传统概念的不同理解。现如今,“巴洛克概念”正在从知识传统中走向当代文化语境的再阐释。

  纵向来看有 “17 世纪的巴洛克”与 “20 世纪的新巴洛克 ( Neo - baroque) ”; 横向来看有 “传统欧洲世界的巴洛克”与 “新世界的巴洛克 ( New world baroque) ”[13]( P7) 等新的论证形式。④ 前者 如 安 杰 拉 · 恩 达 利 安 尼 斯 ( Angela Ndalianis) 的 《新巴洛克美学与当代娱乐文化》 ( Neo - Baroque Aesthetic and Contemporary Enter-tainment,2004) ; 后者如洛伊丝·扎莫拉和莫妮卡·考普 ( Monika Kaup) 2010 年出版的 《巴洛克 新 世 界 的 表 征、跨 文 化 性、反 征 服 性》 ( Baroque New Worlds Representation,Transculturation,Counterconquest) ,以及玛乔丽·特拉斯特德 ( Marjorie Trusted) 的文章 《跨大西洋艺术品的巴洛克融合特征》 ( Transatlantic works of Art: the Hybrid Qualities of Two Kinds of Baroque, 2019) 等众多理论成果。这时关于 “巴洛克” 概念内涵的讨论已进入当代文化视野,关于巴洛克问题的讨论不再如以往主要以西方经典艺术为对象,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语境。

  20 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问题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约翰·莱昂 ( John D. Lyons,1946 ~ ) 在 《牛津巴洛克手册》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Baroque,2019) 中对新世纪的巴洛克浪潮做出如下描述: 本世纪初,巴洛克的人文氛围再次爆发。巴洛克研究的这一新潮流与 20 世纪中叶的出版物大不相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点是从传统艺术史和音乐史中散发出来的对风格方面的关注。相比之下,今天对巴洛克的研究大多源于当下的认识,即许多我们认定为 “后现代”的问题,它们将 21 世纪早期与巴洛克联系在一起。这些时期的共同点在于: 人们对世界作为奇观的认识日益增强; 表征本身的真理问题 ( 眼见为实吗?) ; 帝国和普遍性的本质问题; 组织信息爆炸的问题; 为控制激烈的宗派冲突做出的努力,以及寻找 ( 或不寻找) 一个既能包含民族国家又能超越它的框架。继 20 世纪巴洛克研究浪潮之后,学术领域发生了变化,学术研究向 “物质文化” 迈进的趋势以及对 “文本 - 图像” ( text - image) 研究兴趣的回归使 “巴洛克”研究再次受益。看待 16、17 和 18 世纪的新视角使 21 世纪的人们对 “巴洛克”内涵有了新的理解。[14]( P64 ~ 71)

  对巴洛克概念的解构在 20 世纪后期就已经展开。不难发现,对知识的传统讨论方式是基于基本的 “二元逻辑”展开的,人们通过 “古典与巴洛克”“矫饰主义与巴洛克” “巴洛克与 洛可可”“传统与现代” “现代与后现代”等二元范式的相互对照,来达到厘清某一概念的目的。就知识传统的当代发展趋势来看,研究人员并未给出黑格尔式的结论,而是向着充满不确定性的解构走去。马歇尔·布朗 ( Marshall Brown) 于 1982 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结合了 “二元依存观” “沃尔夫林艺术形态概念” 和 “黑格尔的 ‘本质’ - ‘存在’范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在 《古典就是巴洛克: 基于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原理》 ( The Classic Is the Baroque: On the Principle of Wlfflin's Art History) 一文中消解了古典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的静态对立,认为巴洛克风格就是对古典理想的实现———每一件艺术品即是古典的又是巴洛克的,本质上它是古典的,存在上则是巴洛克的,从形式的完美性来看是古典的,而具体表现上则是巴洛克式的。古典作为一种 “完美理想”经由具体的艺术实践最终以巴洛克的形式存在着。 “存在”在 “本质”的实现过程中变异并与本质同化,所以 “巴洛克就是古典,古典就是巴洛克”,以此消解了二者在风格理论中的对峙。

  无论读者是否接受这种对经典文本的解构性理解,但诸如此类的解释正在展开着。正如我们在前文看到的,当代背景下有关 “巴洛克” 概念的讨论始终与现代性、后现代运动相联结。 “巴洛克”一词经历了近千年的演化,在最近几个世纪的讨论中经历了层次的跨越、学科的迁移、价值的变动。

  五、结语

  作为概念术语的 “巴洛克”发生于建筑史,后迅速蔓延至图像艺术,又步入了整个艺术世界,最终消解在整个文化范畴之内。至此,文章介绍了中世纪至文艺复兴以来 “巴洛克”一词的三种可能词源,考察了 17、18 世纪作为艺术趣味的 “巴洛克”一词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使用情况,继而讨论了 19 至 20 世纪的 “巴洛克” 概念的形成过程,并阐释了 21 世纪 “新巴洛克”文化研究的当代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