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校园期刊成警察打击犯罪的“左膀右臂”
论文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
论文关键词:法治现代化,当代中国,中国法治,法治中国,自我完善与发展
(资料图片)《中国刑事警察》封面。
在我国期刊家族中,有这样两本杂志——它们生长在高校的院墙内,却与全国15余万刑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期刊始终坚持走“专、精、特”发展之路,所刊发的文章秉持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原则,不仅促进了刑侦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为人民警察提高打击犯罪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就是《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
作为公安部主管、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主办的“一文一武”两本侦查专业期刊,它们的特色在于,《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反映和介绍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中国刑事警察》则偏重于联系实际,贴近实战和基层,及时反映当前刑侦工作的进展和突出问题的解决。用两本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于捷年的话说,《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是一文将一武将,它们是刑事警察工作的“左膀右臂”。
将期刊如此定位的底气来自杂志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色——秉持“专、精、特”办刊思路,完全靠自然征订来维持自己的发行方针。数字显示,这两本期刊2011年总发行量近10万份,发行总量比上年提高了10%,创该编辑部有史以来的新高。
“三高”编辑部匿名审稿制
在两本期刊编辑部,《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尽管编辑人员仅有8人,但却是一个“三高”编辑部。其一,职称高。正高1人,副高5人,中级2人。其二,级别高。二级警监1人,三级警监3人。其三,权威性高。两本期刊的审稿专家均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教授、著名刑事相貌专家、痕迹检验学家等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因为有曾为香港龚如心“世纪争产案”作笔迹检验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首席教授、全国著名文检专家贾玉文等20余位专业人士把关,两本刊物全年接、审作者来稿1400余篇,而被采用的稿件仅400余篇。
为保持“专、精、特”发展思路,两本刊物在审稿过程中一律实行匿名制。于捷年表示,这种背靠背的审稿机制在保证期刊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期刊在刑侦领域的知名度。其中,有着近30年历史的《中国刑警学院学报》,被认为对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引人关注的是,尽管《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偏重于学术,但编辑部有个硬性规定:那就是要按时发放稿费,不收版面费;从不刊登与刑侦领域无关的广告,即使给再多钱也要拒之门外。
背靠高校资源做刑警助手
公安部所属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被誉为“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它的“为打击罪犯熔铸利剑,系国家安危塑造警魂”办学特色,决定了两本杂志的办刊特色,那就是所设栏目需符合公安部政策要求、适合公安理论与实战需要,成为刑事警察的工作助手。
于捷年说,刑事警察职业是高危险、压力大的职业,工作中稍微疏忽或经验不足,都会是以牺牲生命作为代价。为此,在办刊过程中,两本刊物刊登的内容始终秉承实打实的思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注重提供最新研究成果,解决最为棘手的难题,让刑警读者读了思维有启发、工作有帮助,这与那些为吸引社会读者眼光采取文学手法报道公安工作的杂志有着明显不同。“因为刑侦工作是极其危险的,来不得半点浪漫。”于捷年说道。
于捷年的话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校史馆得到印证。记者看到,仅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的学生中就有8人被追认烈士。他们是那么的年轻,却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职业,令人欷歔不已。据权威数字显示:2009年~2011年全国就有260多位刑警牺牲,600多人受伤。
两杂志办公室主任王英哲向记者回忆了采访中印象深刻的两件事。一件是,1998年去南昌采访一位被称为虎将的刑警大队长,这位名叫潘堃的刑警大队长,在王英哲回沈阳两三天后就在与罪犯殊死搏斗中牺牲,而此前两人还一起吃饭谈刑侦。“杂志还没出版,人就没了。”另一件是,内蒙古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包力,身体长期透支猝死的事。王英哲说:“当时,就在几天前我们还通了个电话,没想到,几天后就传来他突然离去的噩耗。”“我再也采访不到他们,他们也永远看不到我是如何写他们的文章了。”王英哲心情沉重。
“这样的事例可以说很多很多,以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刑事警察防护自己、减轻工作压力,是期刊的出版价值所在。”于捷年说。
追求可读性让惦记的人更多
以一套编辑班子来编辑两本期刊,是《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的又一特色。这种特色要求从事两本期刊编辑工作的采编人员也须具备能文能武的本事。据了解,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于捷年(主编由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院长张晓东兼任)是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的高材生。为能够全面了解刑侦工作,他听完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生的所有专业课程。另一副主编胡军则来自学院图书馆,对刑侦工作也熟悉。而王英哲更是经验丰富,20余年的采编经历让他成为不少刑警的老朋友。
于捷年对记者说,即使走“专、精、特”的发展思路,期刊也要追求可读性。千篇一律的文章格式、始终不变的文字风格,再好的杂志也会让读者生厌。刑侦工作是严肃的,但并不意味着刑警读者要自我封闭,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众期刊也应发生变化。
记者看到,1989年由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芳题写刊名的《中国刑事警察》,近几年的封面人物或是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或是公安英模,或是一线英雄模范。对此,于捷年直言,“要的就是这个尖儿”。
内容方面,据于捷年介绍,他们始终注重采访典型人物。在仅有的64个页码内,所设栏目均贴近刑侦专业的方方面面。“犯罪侦查、痕迹检验、公安图像、法医检验、文件检验、刑事化验,对策篇、刑警必读、侦查经典……从理论到实践,只要刑警需要,刑侦工作需要,我们就应当想办法提供,这是办刊的指导思想,也是具体工作的标准。由于稿件多来自基层,刑警读者读了既不花费大量时间,又解决了工作中实际问题。”
郑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科长陈涛说,《中国刑事警察》能给侦查破案带来全新的视角,特别是一些新型破案技术手段,使他们获益匪浅。记者注意到,权威、信息量大、实用,是基层刑警读者对杂志的普遍评价。“经常有读者打电话来询问杂志何时出版。”于捷年笑说。
是的,虽然出生于高校院墙内,却走出一条与同类杂志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成为高校院墙外刑警读者惦记着的读物,是值得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