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基于 SCI 数据库的全球百年针灸研究与针灸国际化分析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12-08
简要:[摘 要] 检索并分析 1921 年至 2020 年全球发表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现全球和中国发表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中国发文量占比逐步提高。认为 SCI 数据库收录的全球百年针

  [摘 要] 检索并分析 1921 年至 2020 年全球发表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现全球和中国发表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且中国发文量占比逐步提高。认为 SCI 数据库收录的全球百年针灸研究可以分为文章零星发表、国际化及中医针灸迎头赶上 3 个阶段。对全球及中国第 1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进行考证,并就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的主要学科、科研机构、期刊分布以及高被引论文进行分析。提出国内针灸研究应体现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特色,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并加深与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从而提高中医针灸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 针灸;SCI 数据库;文献计量;文献分析

基于 SCI 数据库的全球百年针灸研究与针灸国际化分析

  王文慧; 王洪峰 中国针灸 2021-12-08

  中医针灸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经验积累阶段、理论体系形成阶段、针灸专业化阶段以及 20 世纪下半叶针灸国际化和现代化阶段[1]。虽然中医针灸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但针灸国际化局面的正式打开,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针灸疗法正式传入美国以后[2]。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保延说“此时针灸已真正走向了国际,成为世界的针灸”[3]。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最权威的自然科学引文数据库,创建于 1964 年[4],后不断增加历史回溯数据,收录了 1900 年至今全球重要的科技期刊文献。基于 SCI 数据库可以分析全球针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炼其主要的学科分布、地域分布、科研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等。关于针灸的文献计量和文献分析,现有文章可以概括为以下 3 种情况:一是以中国国内数据作为数据源;二是以 PubMed 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三是以 SCI 或者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但纳入文献发表年限较短。笔者基于 SCI 数据库分析 1921 年以来的全球针灸研究,融入针灸国际化的大背景,以期为针灸科研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1 检索策略

  访问 Web of Science 平台(www.webofscience.com),选择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更多设置”处勾选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在检索字段处选择“主题”,检索式为“acupuncture or moxibustion”,检索时间为 1921 年至 2020 年。本文相关分析,均基于此检索式和检索方法。

  2 全球针灸研究发文量及其年度分布

  1921-2020 年全球累计有 19 775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发表篇数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出现增长,见表 1。2000-2020 年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见图 1。

  3 SCI 数据库中全球百年针灸研究的几个阶段

  SCI 数据库 1921 年才有与针灸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结合针灸国际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将 1921-2020 年的百年历史分为以下 3 个阶段。①1921-1971 年为文章零星发表阶段,全球仅有 25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②1972-2009 年为国际化阶段。1971 年 7 月,新华社首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将针刺麻醉术成功应用于外科手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5]。与之对应,业界普遍认为针灸疗法从 20 世纪 70 年代正式传入美国。1972 年,SCI 数据库收录的针灸相关研究论文篇数由此前的个位数增至 51 篇,此后每年均有针灸相关论文发表。③2010-2020 年为中医针灸迎头赶上阶段。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中医杂志》(英文版)正式被 SCI 数据库收录[6]。针灸国际化带动了中医针灸的大力发展,源自中国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并于 2012 年正式超过美国,且占比越来越大。

  4 全球和中国第 1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考证

  4.1 全球第 1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

  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最早可以追溯到 1921 年发表的两篇文章。文章 1 是 1921 年 10 月发表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的一篇写给编辑的信,题名为“Acupuncture”[7],此信是对 1921 年 8 月发表于该杂志一篇题为“The general smallpox situation”[8]的社论的回应,作者建议使用“针灸”的方法进行天花疫苗的接种。文章 2 是 1921 年 4 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篇文章,题名为“The treatment of sciatica by galvanic acupuncture”[9],文章详细介绍了使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和操作,给出了电流大小建议值(2 mA)和治疗时间建议值(10 min)。笔者研读这两篇文献后,考虑出版时间、出版内容,可以认定《英国医学杂志》1921 年 4 月发表的“The treatment of sciatica by galvanic acupuncture”是全球第 1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

  4.2 中国第 1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

  笔者检索发现,1965 年协和医学院冯应琨教授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利用针灸针作为蝶骨电极的创新性研究的文章[10]。该文是关于针灸针的创新应用,与针灸临床、机制、理论等无关,故不属于针灸相关文章。后按照时间顺序检索到 1974 年发表于《美国针灸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的 一 篇 名 为 “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cupuncture-review”[11]的文章,可能为中国第 1 篇针灸相关 SCI 论文,但该期刊于 1999 年停刊,且文章年代久远查询不到原文及作者信息。闫晓黎等[12]认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神经生理研究室的刘国君、王绍于 1988 年发表于《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的一篇名为“Effects of nucleus raphe magnus and locus coeruleus in descending modulation of habenula on pain threshold and acupuncture analgesia”的文章是中国第 1 篇被收入 SCI 的论文。笔者研读其内容,该文是关于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确属于针灸相关论文。

  5 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的主要学科、科研机构、期刊分布情况及高被引文献

  5.1 学科分布

  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的学科分布相对分散,发表数量前 10 位的学科见表 2。其中整合替代医学 5677 篇(28.71%),占比最大;其次为普通内科学(3322 篇、 16.80%)、神经科学(2117 篇、10.71%)和临床神经病学(2115 篇、10.70%)。

  5.2 科研机构分布

  韩国庆熙大学针灸相关 SCI 论文累计发文量最多,北京中医药大学、哈佛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紧随其后,排名前 10 位的机构见表 3。早在 1991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廖家祯教授访问庆熙大学时就发现,为了新建“第三医学”,该校于 1966 年就建立了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两部并存的医学院,极其重视“东”西医结合[13]。

  5.3 期刊分布

  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篇数前 10 位的期刊见表 4。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在 4 以下,文章质量普遍较低。进入 SCI 数据库的 4 本中国中医药相关期刊,《中医杂志》(英文版)、《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天然药物》(英文版)和《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均没有进入前 10 位,其年发文量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4 高被引论文

  全球被引频次前 10 位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见表 5。其中,关于针灸镇痛的文章有 4 篇[14-17],仅有 1 篇为中国学者独立发表,作者为韩济生院士;其他文章则由国外作者发表,或是中国作者与其他国家作者合作发表[18-23]。可见,针灸高被引文章多由国外学者所发,且研究方向多为针灸镇痛。

  6 讨论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标幽赋》等古籍为后世针灸的流传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由于其记录载体的缘故部分内容缺失或被错误摘抄,影响了后世针灸的研究发展。针灸国际化以来,记录载体演变成了电子化数据库,客观、完好地保存了针灸文献,对当代针灸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笔者分析 1921 年至 2020 年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现从文献年度发表数量来看,有两个明显的变化时间点。首先,1972 年全球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文数量明显增多;其次 2010 年以来中国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数量迅猛增长,并于 2012 年反超美国。这与针灸发展史上出现的两次大事件密切相关,一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引发了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针灸研究热,二是 2010 年中医针灸的申遗成功引发了国内又一次热潮。从我国针灸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中国针灸相关 SCI 论文数量自 2010 年的 156 篇增至 2019 年的 657 篇,文献发表量翻 4 倍,是同期美国发文量的 2 倍,说明中医针灸开始逐步走向国际主导地位。

  作者所属科研机构方面,韩国庆熙大学发文量最多,这与其对“东”西医结合的重视密不可分。但前 10 位的科研机构中韩国科研机构占比较少,针灸相关 SCI 论文作者多属于中国科研机构,这可能与针灸传入相关国家的时间长短有关。从分布学科来看,针灸相关 SCI 论文多分布于整合替代医学以及神经科学等方面,尚未体现出针灸的学术思想特色,还是追随国际主流的镇痛以及神经研究,我们应该发挥中医针灸的优势,大力发展内科学等国内有广泛临床基础且疗效较为肯定的针灸治疗和研究。发表期刊分布方面,《循证补充和替代医学》(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占第 1 位。笔者综合分析针灸相关 SCI 论文发表的期刊类型、影响因子,发现与针灸直接相关的高影响因子期刊较少,反映出针灸相关文献的整体影响力欠缺。另外,发表于高质量期刊的论文数量尚偏少,被 SCI 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期刊数量较少且缺乏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分布比较单一。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针灸的国际化。

  目前高质量的针灸相关 SCI 论文多为国外学者所发,研究方向仍以针灸镇痛为多,说明国际仍以研究针灸镇痛为主流。针灸标准化方面,国外的研究 要 先 进 于 国 内 , MacPherson 等 的 “ Revised 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STRICTA):extending the CONSORT statement”具有高被引率,也从侧面反映了针灸的国际化。笔者认为,中医针灸学者应全面搭建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加强与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提升中医针灸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多元化发展。 SCI 数据库目前收录的与针灸学直接相关的期刊不多,这可能导致 SCI 数据库并不能代表全球针灸相关的研究。本文在构建检索式时,也简单使用了 “acupuncture or moxibustion”,可能没有涵盖针灸相关的全部研究。在进行学科、科研机构和期刊分析时,也完全依赖 SCI 数据库目前使用的数据清理。因此,本文的相关分析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