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分析

2021-05-25 25151 舞蹈教学论文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风民俗、历史文明、经济生活、歌舞艺术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羌族舞蹈文化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羌族舞蹈文化用形象的、动态的艺术形式,将其传统生活文化特征展现出来。羌族舞蹈除了在羌族聚居区活动频繁以外,高校教育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羌族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的开发,羌族舞蹈文化在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羌族民族民间舞蹈高校教程已经初见端倪。羌族舞蹈文化已经从理论到实践、从民间到舞台、从大众走向高校教育的过度。笔者认为在高校羌族舞蹈教育中要着重点、循规律、找根源,科学有序的教与学,才能将羌族的舞蹈文化保留传承下来。

一、羌族舞蹈的教学重点

高校艺术教育相较于民间舞蹈来讲,高校舞蹈的教学更为规范性,更具有艺术审美;民间舞蹈更具有原生态,更具备民族特性。近些年来,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渐渐走向一种创作窠臼时,我们的艺术作品应该走向回归,倡导原汁原味。正如舞蹈家杨丽萍《云南的响声》展演,它的成果无异于给中国的舞蹈注入了新的血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保持这一民族特色、如何得以艺术传承,是高校羌族舞蹈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正确把握民族风格、准确拿捏舞蹈动律特征是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

(一)掌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风格

羌族萨朗舞蹈的风格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战争、古代遗风等多方面因素催生、演化而来。大致概括为:载歌载舞、质朴典雅、粗狂健美、明快有力、热情豪放等西南少数民族特点。羌族作为最为古老民族的代表之一,它保留了能歌善舞、祖先崇拜、祭祀祖先等少数民族的基本属性。在不同的歌舞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舞蹈风格展现。羌族舞蹈按照基本属性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其主要分类与职能本文暂不做深入探讨,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自娱性舞蹈中的萨朗。能歌善舞、歌舞相应是各少数民族中一个重要特征。羌族萨朗在轻快明亮的歌唱中,人们随着悠扬的旋律纵情起舞。萨朗是一种集体式舞蹈,先随欢乐的氛围舒缓悠扬,后随着人们情绪的高涨其舞步更为明快,歌声也伴有节奏加快、高亢,舞步将在兴奋、欢乐的氛围中结束。而后,人们相互觥筹交错、酣畅淋漓。酒、歌、舞是羌族少数民族中传统习俗中必可缺少的要素,正所谓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歌与舞是两个互动的要素,兴致越高其歌舞样式越浓。羌族舞蹈中其载歌载舞、群体自娱特征赋予了本民族豪爽、热情的民族性格。遗风遗俗是先民留给羌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民俗、礼仪、女性审美、生殖崇拜直接影响了羌族舞蹈特征。羌族的歌舞主要以本民族的历史和礼仪为主要内容,具有严格的程式,在边跳边唱、载歌载舞、节奏鲜明、旋律简洁流畅中,体现了羌人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羌族是一个保留了母系氏族遗风的民族,羌族萨朗多以女性舞蹈为主,其挺拔端庄、肩与胯部富有跳跃性的舞步、往复“S”型轴向转动等舞姿特征,体现了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的古风遗俗,优美的韵律体现了羌族人妇女古拙质朴、健美性感的阴柔女性之美。羌族舞蹈的历史是羌民族的一面镜子,他们在长期与氏族以及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坚强、勇敢的民族性格。羌族聚居区主要集中于重峦叠嶂、悬崖陡峭的自然环境下,但正是靠着羌族先民们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实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在羌族舞蹈中,踏、颠、措、跺的力度赋予了羌族舞蹈明快有力、粗犷健美的舞蹈风格,也正是附和了羌族人民坚强、勇敢、豪放、乐观的民族性格。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学员准确把握舞蹈风格是跳好民间舞蹈的关键。无论是教或是学,准确定位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就能够体会到少数民族艺术带来的美妙乐趣,而了解舞蹈风格背后的民族性格则能使舞蹈者在舞动中实现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对话。

(二)拿捏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特征

动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如同每个民族的服饰,它能够形象化地赋予该民族特有的标签,各民族中,其头饰、边饰、衣袖、装饰等不同特点显著的将各民族加以区分。而舞蹈动律则是区分各少数民族舞种的重要标尺,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学员要准确拿捏好各民族的动律特点,把握好肩、胯、腿部甚至手、指、脚、头的动律特点,否则将张冠李戴,将民族民间舞种混淆。羌族舞蹈是仅四川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等地。古羌民族是各民族的兄弟民族,其中藏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等皆与其有着共同的炎帝部落血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其舞蹈形态和动律特征存在共同的特征。随着舞蹈工作者的不断钻研、共同努力下,提取各民族代表性的元素特征,强化各民族特色,已经形成了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训练教程。作为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程,笔者认为可以从肩部、胯部、腿部的不同动律特征教学出发进行拿捏,才能准确掌握该民族舞蹈的训练核心。

1.肩的动律特征肩部的动律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两种:身体的辅助性动作和小幅度的舞动。在羌族萨朗舞蹈中辅助性的动作是随着舞步及重心的移动而成,这与氏羌原始舞蹈的遗风有关,即集体性的羌族舞蹈中,人们牵手、连臂进行舞蹈,时而拉手、挽臂、手勾腰带等方式进行圆圈舞蹈,这样以来上肢的动作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成为辅助身体的协调性动律特征。另外,羌族舞蹈的肩部动律继承了西南少数民族及高山民族特有的动律特征——一顺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同脚同肩,通常是右脚、右胯、右肩斜前方的动态样式,轴向转动时的侧身顶胯,其肩膀与胯部的同向有力度的统一动态,将该民族的独特动律特征展现出来;双臂的舞动多以小臂的摆动为主,伴随有小臂随胯部进行圆线路的动作,大部分为以身体带动手腕,手肘下沉,压腕划圆,划圆的方向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在双肩的练习中交替进行圆圈的环绕配合于左右身体重心的移动也是其它少数民族舞蹈中极为少见的样式。肩是羌族民间舞蹈动律练习中基础的复合性单元,学员要在舞步、重心的变幻中实现协调统一,既要理解到动而不静的限制性动作练习,又要体会到静而不动的复合型运动规律。

2.胯的动律特征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学习中,胯的动律练习是区分本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羌族胯部的动律与其羌族人民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古人遗风是分不开的。由于羌族聚区多为崎岖的山路,人们在行走于陡峭的山路和崎岖的石梯式,形成了坐胯、懈胯的舞蹈形态;在生产劳动中由于筛筛子、筐箩筛等劳动工具的运用,更是以胯部为中心的环动才能使得生产劳作不易产生疲劳感;羌族曾经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所以在羌族舞蹈动律中频繁出现顶胯、甩胯、转胯的特征,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于丰满、圆润的曲线美的女性崇拜。羌族最具代表性的胯部动律为“胴体的轴向转动式”的形态。在这一最具代表性的胯部运动中,舞蹈动律随着舞者的重心移动,当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时,重心在出跨一侧的腿上,膝盖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以下(胴体)做轴向的环动。上身在形成这一动律中向前微倾,在上身与胯以及重心的配合下形成特有的“S”型的优美体态。在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除了准确把握顶胯、甩胯、转胯的准确运动线路和力度要领以外,更应该注意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处理。只有上身、中断(腰胯)、下身的统一,才能够将其胯部训练要素得以真正掌握,体现羌族特有的胯部审美。

3.腿的动律特征羌族民族民间舞蹈中腿部的动律是动律学习中最多的单元。羌族先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经常游走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中,上身为主要的受重力点,腿部的灵活性凸显出来。从膝盖开始要保持松有度的弛微颤状态,这样才能在行走中不会劳累,其山路中用脚试探性的行进中,构成了重心慢移向前,腿部动作形成微颤、富有弹性、沉稳有力的特征。在萨朗舞蹈中腿部动作将其腿部动律体现的淋漓尽致。羌族地区人们腿部动律形象的比喻为獐子腿,在山间行走时羌人们像獐子一跃一跃优雅而快速的穿梭,轻快而灵活且有力,像极了大自然的精灵。羌族人对于自己像獐子一样的比喻并非排斥,相反是对身体强健、腿脚灵活的一种赞美。萨朗舞蹈过程中频繁的出现小腿以膝盖微轴心快速向里或向外的划圈,以膝盖支点的前后悠动,以及双脚交替点踏、左右欢跳等动律组成了其特有的舞步组合。在腿部松弛、自然弯曲的状态下进行,伴随着脚下舞步的变化、身体重心的移动,膝部也相应的做出上下颤动,每一次的往下踏步,膝部自然弯曲、往下衬,并带动身体重心的移动,即使在做跳跃动作,重拍也一般多为往下踏移重心后,再跃离地面,呈现出平缓的抛弧线路线来。腿的动律是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学员掌握了其微颤、沉稳、弹性、灵活、强健等特点,自然就提高了对该民族的辨识度,更有利于掌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律特征。

二、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对策

中国羌族舞蹈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文化、历史、审美价值,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高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传承载体,他们拥有年轻、朝气、接受能力强等可实施性、传承性、发展性的素质水平。我们在保护好羌族聚居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同时,应该借助这一高素质人群,将羌族的舞蹈文化进行艺术加工、创新发展、发扬传承。

(一)扎根民间,拟定采风计划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其首要的就是取之于民间,民间的原生态的舞蹈样式是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源动力。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我们应该紧密的联系民间艺术,定期定量的进行采风计划。羌族舞蹈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摆手、出脚的舞姿造型,而是应该扎根于羌族聚居区在与羌族人的共同交流、舞蹈传情中汲取养分。舞蹈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无需强求原生态舞蹈的完全保留亦或是完全的改变,而是在艺术的审美范围内进行二度创作。这一过程是舞蹈专业学生深入民间,有体验、有所感、有所悟后对课堂练习的一种交流回馈。民间采风是一个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崎岖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大学生不应该急于求成,而是应该看清羌族民族民间舞蹈从原生态样式到专业教育体系的线索与脉络,进而更好的为教学所用。

(二)普及文化,提高教师水平

高校是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开放的大环境,尤其是少数民族院校、艺术类专业院校更是为羌族舞蹈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着本民族与生俱来的热情和自然,这种原生态的因子是宝贵的民族精神。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好好的利用这一平台,无论是传统习俗、民族节日还是大大小小的歌舞演出机会,这些都是推动发展羌族舞蹈高校教育事业的再创造性的条件。而对于舞蹈教师来说,他们是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的纽带。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先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解读好,将动作背后的文化因素掌握好,才能够清晰的表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全面的理解,简言之,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校羌族舞蹈的发展具备了一定了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充分利用高校中的优良平台,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同学是作为一个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格;而高校的教师水平的提高为舞蹈教学的教与学亦或是舞蹈活动的指导与引导性作用,更是为高校羌族舞蹈教育的传播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分元素、着重点、科学有序提高教学

高校羌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舞蹈文化的传播进程。这一教学过程也并非无规律可循,只要分元素、着重点、科学有序的进行,定能培养出合格的舞蹈人才。巧妙利用元素进行教学中重要的手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元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从民间舞蹈的根元素由此扩大延伸发展动作更能够行之有效的到达教学目的。风格韵味、动律特征是区分各民族舞蹈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从动作形成的动态、动律、动力、节奏特点,结合与本民族相关的历史背景、生态环境、文化精神加以界定。从一个动作、一个步伐、一个体态中感受动作和节拍的变化规律,实现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断的教学模式。分章节、有步骤的进行练习,能够使学生准确认识和掌握羌族舞蹈的形态、动态、以及基本韵律和节奏类型的重要手段。从局部到整体、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确定民间舞蹈的元素风格,进而达到以情带动、以情传动、情动交融、随心起舞的训练效果。采取该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纯正的舞蹈风格韵味,更能够达到培养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才人的功能。

作者:芦金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