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迁移问题研究

2021-05-25 15773 外语教学论文

一、引言

从国家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高考改革也是与之息息相关的。最新的高考改革在学科分值上的变化可以简单概括为语文分数增加、英语分数降低。在对国家文件和相关改革的阐释上,基调是毫无疑问的—加强民族文化,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并不是要降低对其他国家文化的重视程度,相反,我们对他族文化的掌握还应提高要求,使其成为学生的必备知识。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在具备强大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高校外语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处理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正迁移产生最大化作用,同时最小化文化负迁移,从而更好地达成外语教学的目标。

二、文化迁移概述

Porter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定位为“对社会事物和事件看法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他文化长远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也就是说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的过程中就会遵循自己国家文化、语言、办事方式的准则去表达思想及情感,因而就会把母语的特征用第二语言表达出来,出现文化迁移。文化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语言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流,文化对交际的正负迁移直接影响了交流的效果,甚至可能产生文化冲突和障碍。文化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反映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成果,也可以是反映生活中不同特征的风俗习惯、礼仪、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集体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差异:问候、称谓、告别、恭维、自谦、致谢、个人隐私、友谊观、亲属关等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甚至是双方不可理解的。文化迁移的根源是文化差异,包括表层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表层文化迁移是指语言应用者将自己文化对某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套用在外语上,这是语用失误的语言方面。例如bull’seye(靶心)按照汉语的字面意义理解就是公牛的眼睛,而在英语中并不是表达这个意思。深层文化迁移是语言应用者因为对他族文化缺乏了解而应用了触犯这种文化的准则、底线的话语,这是语用失误的社交方面。对同一事物,不同文化的人的认识和理解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例如龙(dragon)在中国的文化里是神兽,是权利、地位的象征,所以我们形容自己是“龙的传人”,将皇上成为“真龙天子”,甚至在皇权时代,龙的图案都是御用的,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龙是罪恶的化身、是怪兽。基于这样的文化差异,曾有学者建议在中英翻译中将“龙”不要翻译为“dragon”,而直接采用全拼“Long”,然后再给其释义。从文化迁移的角度来考虑,这个建议是非常可取的。在汉语中我们用“鼠”来形容胆小的人,例如“胆小如鼠”、“无胆鼠辈”,但在英语文化中用的则是野兔一词,“astimidasahare”。在中国的文化中,形容比较厉害的女人,我们通常会说像“母老虎”一样,但在英美文化中,会用“lioness”(母狮子)一词来形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中用不同的动物来描述相同的现象,同时,我们还应还看到文化的相同点儿—用的是一类动物。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我们有必要从三个方面了解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第一,中西方的个人价值取向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individualism”这个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中国的文化中极大地赞美集体主义,认为个人主义是不好的,所以当我们将“individualism”这个词译为“个人主义“时,就会让学生认为其是贬义的。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得到极大赞扬的,是个性、个人奋斗的体现。第二,中西方的隐私取向差异。中国文化中,朋友之间互相越了解代表关系越亲密,而西方文化中隐私并不能成为友谊培养的阻碍。隐私取向差异还体现在拜访上。西方文化中,即使非常亲密的朋友上门拜访也是要提前预约,这是对对方隐私的尊重。第三,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视过去,回顾过去,吸取经验教训,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窥见一斑。而西方人比较着眼于未来,活在当下,讲求做事效率。对非本土文化的吸收,与本土文化的相容,就犹如接受输血或者器官移植一样。如果能够做到兼容并蓄,就像获得新生命一般,但如果吸收得不好,产生排异反应,也将是交际当中的致命因素。文化有异必然有同,语言共性本身是不能保证正迁移的,但却会对交际产生正面的影响。在研究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语言、文化方面的共性。中英两种文化在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及认知方式方面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中英文化中都会有对于“死亡”“、肥胖”等委婉语的应用;对于动物形象、颜色的寓意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因此,文化正负迁移研究对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三、高校外语教学与文化迁移

3.1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写与文化迁移

英汉语言上的一个显著差异是汉语基本上无语法形态、英语有着更多的形态变化。所以中国的二语习得者在冠词、格、数、时态、形容词的最高级和比较级、派生、句法、主谓一致、词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负迁移。这种负迁移只是停留在语言方面。母语文化负迁移是我们学生写作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在文化方面的迁移也体现在中国学生的写作中爱喊口号、内容空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自然印刻着本族语的深刻痕迹,反映在用词、句式、语序等很多方面。学生们在备考甚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建议学生多背一些模板,这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没有理解的背诵直接导致的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将这些句式、模板张冠李戴、文不对词。写作教学的重点是文化思维培养。将句式、模板的讲授演变为文化思维的教授,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作教学中还应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思想的表达方式来体会文化的不同,在认同、吸收差异后,然后再去写作。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课上、课下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教师和学生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敏感性。

3.2大学外语教学中的译与文化迁移

2013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将翻译的分值由原来的5%提升为15%,形式也由单句翻译转换为段落翻译,内容为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从这一举措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词、句翻译,而是上升到综合理解能力基础上的翻译。在翻译的教学中,我们更加应该多关注的是英汉文化的差异,使译文不要受到文化负迁移的影响,适当的增词或减词。首先,汉语文化讲究意合,忽视形合,但英语文化十分重视形合,所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就有必要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一些连接词,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文化标准。目的语文化常常将主要表达的内容先说出来,然后再加入修辞成分,这表现在翻译的组句方面,要按句内主次从属关系排列,形成树状结构。第二,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这种情况也是文化在语言上的映射。英语文化中比较注重直截了当将主要意思表达清楚,所以,很多时候讲主语忽略,只说事情本身。这造成译者在汉译英时形成嗦、不符合目的语文化思维特点的译文。在翻译时也要注意英语中长句、从句、用词句型变化比较多,而汉语中多短句、分句、重复内容,这也是文化差异的结果。

3.3跨文化意识培养

大学外语教学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基础知识在大学之前已经全部学完,学生认为大学外语的内容无新鲜感,无可学性,所以造成学生对于大学外语学习的倦怠情绪。学生承认外语有用,但却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怎么学。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教学内容、方式、目的的定位问题。大学外语教学的内容不应再集中在语法、阅读等应试内容,而是应将目的定位于以文化为中心,以语言为基础辅助,应关注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建立在对本族文化的充分认知基础上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阐释、理解他族文化并与非本族文化进行有效比较。对本族文化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他族文化产生正迁移。学生的广泛阅读必须包含阐释多种文化的书籍,而所用语言则应该是所学外语语种。要想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充分的阅读空间与条件。学校图书馆应建立跨文化阅读模块及相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阅读意识。第二,课堂上应该组织有效的阅读成果展示,将文化阅读作业成果以短剧、演讲、朗诵等方式展现出来。第三,建立有效的网络课堂及多媒体互动模式,使学生利用英语进行对文化内容的交流活动。第四,接触不同的文化氛围,从实践中认知进而认同文化差异。

四、结语

在重视文化认知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常必要。基于文化正负迁移对于大学外语教学的影响进而通过文化意识培养改善、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及效率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可取思路之一。将大学外语教学设计得具有特色是吸引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尽管文化迁移的研究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以应试为目的,但却可以为之服务并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作者:姚晶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