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用舞蹈艺术演绎家国情怀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1-06-08
简要:【摘 要】 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是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核心主体,也是情节的主导[1]。在舞剧中,人物角色塑造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舞剧的成败。成功的舞剧角色能

  【摘 要】 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是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核心主体,也是情节的主导[1]。在舞剧中,人物角色塑造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舞剧的成败。成功的舞剧角色能够表现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等深层精神世界[2],也展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并通过人物角色在压力下的选择,推动舞剧情节的发展。本文以舞剧《骑兵》中主要角色形象的塑造为例,就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进行分析和论述。

用舞蹈艺术演绎家国情怀

  本文源自师园彬, 品位·经典 发表时间:2021-06-08

  【关键词】 舞剧人物形象;塑造; 骑兵; 朝鲁; 尕腊

  一、人物角色各具特色

  舞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意义,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角色,都服务于整部舞剧。主要角色推动情节发展,次要角色辅助主要角色,起到剧情辅助及催化作用。在舞剧《骑兵》里,角色数量较多,但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基本可分为主要角色、类型角色(关键角色)、群众角色三类。

  主要角色有骑兵朝鲁、战马尕腊和爱人珊丹。导演刻画这三个主要角色的关键词是 “改变”与“成长”。

  朝鲁是草原上的进步青年,在经历了几次重大选择后,成长为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尕腊是珊丹姑娘的爱马,草原上的群马之首。因为主人的变化,它跟随朝鲁加入解放军队伍,成长为一匹战马。珊丹姑娘是朝鲁的爱人,她从一位平凡的草原少女成长为支前担架队战士。三者的人物命运和角色关系随着朝鲁的三次重大选择不断改变,从而支撑起整部舞剧的故事架构。

  朝鲁这个角色毋庸置疑,是舞剧《骑兵》的一号角色。从草原进步青年到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朝鲁不仅代表某一个人,更代表了一个群体甚至是较真实地再现一段历史。朝鲁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舞剧紧紧围绕着朝鲁的三次选择开展:抗日战争时期,他选择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他选择跟定共产党,参军保家乡;和平年代,他选择守候草原,守护战友们的英魂。朝鲁这一人物角色凝结着导演最想表达的那句话,即舞剧的立意:反映内蒙古骑兵部队指战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保卫国家、保卫民族的大无畏精神。

  类型角色(关键角色)是我对舞剧《骑兵》中人物的一个特殊分类,他们区别于一般的群众,即骑兵群像中的十人十马。他们在剧中有亮点,有特殊作用,虽然没有具体姓名,但是他们在草原上同朝鲁、尕腊一同生活,一同长大;在参军的时候同朝鲁、尕腊一道加入解放军的队伍;在战场上同朝鲁、尕腊一起歃血为盟出生入死。这组群像的设定非常有必要,非常有特点。因为舞剧《骑兵》讲的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是战火频仍的年代内蒙古骑兵形象。

  群众角色就是一些辅助主要角色表演的人物。如阿爸、阿妈、参军小男孩、医疗队等等。在这里想特别提一下参军的小男孩。这个角色的设定为整部舞剧增添了一抹亮色。因为舞剧《骑兵》是战争题材的正剧,因此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也是充满悲壮色彩的,而小男孩的出现则是对整场舞剧人物基调的调剂,他更加活泼轻松。因为年龄尚小,解放军政委拒绝了男孩的参军要求,调皮的他一把扯下政委的帽子给自己戴上,以此满足内心参军的渴望。短短几分钟诙谐的戏剧表演,一个顽皮但不顽劣的少年形象跃然舞台。在参军的队伍出发之时,他朝向阿爸阿妈深鞠一躬,毅然加入队伍中。几个小细节,把那个年代蒙古族青年踊跃参军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物线索的断裂,虽然这个人物是在第三幕出现的,但是他的亮点和特色让观众们第一时间记住了他并且喜欢上了他,而从第四幕开始一直到舞剧结束,这个角色线索没有继续延伸。我个人觉得如果把这个角色加入骑兵群像中,让他也在战斗中成长,甚至在战斗中牺牲,会产生更好的戏剧效果。

  二、出场设计个性鲜明

  舞剧《骑兵》主要角色有三位,再加上群像和群众,想让每一个角色的出场方式不同凡响,既符合人物性格,又具观赏性,导演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推敲。

  珊丹姑娘和尕腊的首次亮相,开门见山,开场直接交代人物和人物关系——珊丹是无忧无虑的草原美少女,尕腊是调皮而又服从主人命令的聪慧蒙古马。伴随着珊丹姑娘的摘花与逗马,花季少女的俏皮可爱显露无遗。而尕腊也通过吃花和听指令前进,表现这匹红马的机敏和活跃。人与马的默契与亲密关系也在这段双人舞中完整表达。

  朝鲁则选择了悬念中出现: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姑娘和小伙子们争相眺望,是谁的骑术如此精湛?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群众的表演给观众营造悬念,为人物出场做戏剧化铺垫。

  逆光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渐行渐近,人们看不到他的面容,只能看清他身着军服,悬念再次升级——不明身份,只知道他与众不同。人们一哄而散,躲在远处暗中观察这名“陌生人”。朝鲁亮相后的首次独舞在这里展现,他享受地嗅着草原的芳香,大口大口地喝着河水,自由自在地追赶翱翔的雄鹰。他的姿态身影一举一动都不断加强悬念,但同时又开始逐渐暗示这个人物的身份—— 只有草原上的孩子,才会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深情。

  这时,草原上的人们认出了朝鲁。舞剧是不发言的艺术,剧本中一句话表达清楚的内容,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就要花费一番心思。因而导演在第一版设计中运用画中画式的情景再现令人印象深刻:朝鲁在人群中“消失”,穿越回到“八一一起义”现场。此时音乐也变为无旋律节奏型,密集的节奏与朝鲁看表,传枪,射击,敌人应声倒地一一对应,较为紧凑简洁地再现了朝鲁的第一次选择:在“八一一起义”中杀死日军后,选择回到草原做他的牧马人。至此,倒叙的点状人物特征终于被抽丝剥茧般联系起来,一个草原进步青年的高大形象立在舞台上:善骑术、有勇有谋、民族大义、有情有意、眷恋故乡。有了这样的人设,也决定了后来朝鲁必然会做出另外两次选择,推动剧情的发展。

  虽然在后来的演出中根据需要进行了修改,朝鲁以草原青年的身份出现。我个人觉得这样的处理虽然更简单直接,但是对于朝鲁人物身份背景的塑造有一些缺失。

  舞剧可以通过舞蹈、舞美、造型以及音乐来表现特定戏剧内容和人物形象,所以《骑兵》中的人物尽可能地选择不雷同的出场方式,增强欣赏效果。在尕腊单独出场(第二次出场)的时候,导演选择了用音乐转场的方式。随着珊丹与朝鲁坠入爱河,珊丹的爱马尕腊产生了“争宠”的心理变化,音乐风格由抒情转为激烈,象征着烈马速度与野性的音乐节奏出现,尕腊桀骜亮相后横冲直撞闯入珊丹、朝鲁的二人世界,三人展开了全剧的第一次三人舞。

  除了主要角色的出场,上文中提到的参军男孩的滑稽出场,群众演员们的戏剧化出场也都可圈可点,增强了人物性格特色,也起到了助推剧情发展的作用。

  三、细节刻画生动鲜活

  为了使每一个角色更加立体鲜活,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导演没有一直强调耀眼的英雄光环,而是用更多细节来展现人性,让角色更贴近于生活。骑兵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也是会战死疆场的血肉之躯,他们更接近历史真实。没有标签化、脸谱化的人物,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角色更具感染力。

  朝鲁在草原上套马,明知桀骜不驯的尕腊是出了名的烈马,他偏偏不用套马杆而用套马绳来炫技,这是朝鲁性格中的小傲娇。作为一个草原男儿,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展示自己;在得知珊丹感染鼠疫病入膏肓时,他也会心急如焚,求神拜佛;当解放军医疗队到来时,在亲眼见证了解放军 “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时,他激动地做出参军的选择,却又因爱人挽留陷入两难;在战争间歇,他掏出冒顿绰尔吹起家乡的旋律,有牵挂也有思念,这是铁汉柔情;战马牺牲,他用牙咬断马鬃留作念想,然后拖着断臂继续冲锋,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英勇形象。

  红马尕腊的角色塑造更具难度。说到骑兵,就肯定要说到马。如果用木偶或是借助其他大型道具来展现战马的形象,在情感温度和舞蹈张力肯定都不如演员扮演。而用人来表演马,难度又大大提升。除了外形“像与不像”的问题,还存在演员能否呈现马的神态气韵。事实证明,尕腊的角色设定是成功的,演员的二度创作也为这一角色增分添彩。从桀骜不驯敏捷聪慧的蒙古马,到训练有素征战沙场的战马,在巨大的变化跨度之间,导演通过更多细节的描写,让观众记住并喜欢上这个角色。比如在尕腊带领群马驰骋草原时的狂野傲娇;在赢得主人宠爱后,对朝鲁尥蹶子的小心机;在大战来临前噗噗喘气的紧张;在牺牲前与主人告别的忠诚等,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情、肢体语言、日常生活动作,甚至是微表情,入木三分地刻画一匹既讨喜又悲壮的英雄战马形象。

  尕腊牺牲的双人舞,虽然是男子双人舞,但是却是全剧的最大亮点,承包了观众全部泪点。因为这一段双人舞已经不完全是技术范畴,更多的是情感的叠加和两位演员戏剧张力的表达。战马从死人堆里找到奄奄一息的主人朝鲁,使尽浑身解数将主人驮在背上,马腿也因为伤痛而不住地颤抖。尕腊踉跄将朝鲁摔下马背,朝鲁也忍住断臂之痛支撑战马站立。无数次的跌倒再爬起,人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进。最终尕腊还是因伤势太重轰然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没有一句台词,却能感受撕心裂肺的伤,生离死别的痛,丧失战友的恨,死不旋踵的勇。导演选择这种人物情感表达是隐忍的、节制的。不肆意煽情,在即将喷涌的情绪高点上选择控制,直抵观众的柔软内心。

  《骑兵》对主要角色细致刻画,对群像角色的塑造也没有吝惜笔墨,群像中的每一个战士都独具个性。在报名参军的时候,他们有人因为没有见过英姿飒爽的女医疗队员而害羞,有人因为领到崭新的军装而炫耀;在出发时刻,他们有的抓一把故乡的土藏在胸前口袋里,有的整装待发满心期待;在签下生死状时,他们有的啃下一口馍馍视死如归,有的抚摸爱马大义凛然,也有的战战兢兢抓起旁边人的手咬破了按血印。甚至在对于壮烈牺牲的塑造上,每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有的挣扎着爬起来,想再看一眼家乡的蓝天;有的奋力扯下手上绷带,敬最后一个军礼;有的还来不及说再见便倒下……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让舞剧既有舞又有戏更有情。

  《骑兵》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舞剧作品,用艺术的手法为观众再现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重大贡献的内蒙古人民骑兵。“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骑兵的身影渐渐远去,而英雄的精神永远熠熠发光。